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2022年03月11日 13:41  点击:[]

 

中流击水争朝夕,倍道而进向未来

——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郝志峰

2022114日 上午9:00 大礼堂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2022年刚刚开始,我们在这里举行汕头大学2021年度工作总结大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各位老师、同学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大家新年好!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的里程碑。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2021年也是汕大办学治校的关键点,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下,40岁的汕头大学步履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学校发展方向,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接续奋斗中,不断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向前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大家忙了一整年,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对我们来说,年终盘点,是对过去一年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一年的系统谋划。

2021年是承启之年,我们以四十载办学卓越成果,推动高教改革打开新局面。

198182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建校40年来,汕大一直秉承特色基因,持之以恒深化教育改革,推行国际基准学分制、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创新CDIO0BE教育模式;开展户外素质拓展,公益课程服务学习,推广住宿学院再到全面推行书院制……不一样的汕头大学,在国际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不一样的卓越成效。

获批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入选省高水平大学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首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医学教育、CDIO工程教育、整合思维教育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益课程》被教育部选为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户外拓展足迹遍布极地雪山,功夫茶茶划艇队横渡大西洋勇破世界纪录,高水平篮球队队员加盟CBA;国际合作办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发展良好,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相继落成,科研人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重大荣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冲锋在前,守护一方,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弥补区域医疗短板,更远赴加纳援助当地医疗,李智等获国家、省、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回望过去,每一个日子都凝聚了代代汕大人的努力与担当,更为我们开启新征程,讲好下半篇汕大故事沉淀了根基与力量。

2021年是丰硕之年,我们以比学赶超的不懈努力,推动立德树人迸发新活力。

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6门课程获得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新增3个博士学位点和5个硕士学位点,增列总数列广东省第四。

书院学院协同发展。出台《汕头大学关于进一步完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的若干意见》,优化双院协同顶层设计。各书院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讲好潮汕乡村故事》公益课程,举行抗美援朝公益摄影展,上演原创剧《红色护卫》,多举措探索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通识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知行书院教育基地获国家首批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德馨书院第一团总支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学生竞赛大放异彩。文学院黄绰彤获“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写作总决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此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谢婉珊、甘天德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一等奖,新闻学院蔡旭英和万杰瑜获2021大学新闻奖冠军和季军,工学院杨帆获得2021年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Java组一等奖。法学院姚超鑫、理学院张天奕获得“中国电信奖学金”。

创新创业态势良好。举办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会,共推动区域39家企业与学生进行对接合作;促进创业项目转换为创业实体,恒汕智能建筑系统入选2021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支持计划,郑柏阳等同学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连续7年入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2022年排名居内地高校并列第50名。2021年分别与美国、以色列、阿根廷等国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至今已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大学建立学术关系。国际学院招生稳中有升,共招收了来自20个国家的45名国际学生。

2021年是创新之年,我们以踔厉奋发的前进姿态,推动高水平建设攀登新高峰。

学科建设进展良好。入选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新增为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5个学科进ESI全球前1%行列,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首次进入。

科研创新取得突破。2021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准立项53项,获资助经费2353.7万元,其中,理学院张书文教授主持申报的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获得立项,直接资助经费为210万,是我校自2004年以来在海洋领域获得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之重点项目,标志着我校在海洋领域的研究再创新高。

平台建设再登新阶。新增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其中,“省市共建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是我校时隔7年再次获得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在人文社科方面,汕头大学公共安全与特区治理研究中心获批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这是我校智库类平台首次获批立项。此外,学校积极推动P3实验室建设审查,深度参与化学与精细化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等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为谋划前沿研究方向、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高层次项目及产出标志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高水平人才加快涌现。王泉、邹安民、马文辉和沈水龙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赖忠平、顾江、彭剑娥、王铁宇、范、黄晓春、李冕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王慧获南粤优秀教师,包能胜和娄增建入选广东省教学名师。现有教师博士比例达71%45岁以下教师占60%,青年教师成为中坚力量。学校获认定汕头市高层次人才共263人,其中A类高层次人才18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2021年是联动之年,我们以担当有为的使命自觉,推动服务地方探出新路径。

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紧抓“双区”建设良机,构建“一体多翼”产学研合作区域布局。汕头大学(广州)归谷商学院在广州揭牌。围绕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绿色化工与传统产业升级创新、滨海智慧城市发展创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成创新三大研究平台。率先启动与汕头市新能源与纺织服装两大产业的政产学研合作,谋划筹建产业研究院。智库作用充分体现,共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88项,立项经费1752.52万元。承担规划编制、产业政策研究等项目10余项,提供立法研究,评估咨询服务5项。

学院服务各显特色。艺术学院、新闻学院、商学院为汕头、揭阳周边乡村编制村志,打造旅游基地品牌;理学院深入南澳县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养殖户生产“卡脖子”问题;法学院设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提供便捷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文学院将联合广东潮剧院,筹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助力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创历史新高,继续教育各类型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帮扶地方基础教育建设,分别与汕头市、肇庆市德庆县结对推动形成帮扶机制。

医卫优势持续发挥。5所附属医院及口腔门诊部总门急诊量261.6万人次,出院病人17.6万人次,开展手术7.6万例,为汕头提供50%以上的医疗服务。第一附属医院进入2020年度智慧医院HIC300强;眼科中心在“全国112家其他专科有手术类医院”中列第6

2021年是温情之年,我们以一如既往的深情厚谊,推动民生工作呈现新风貌。

学校致力于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回应师生关切问题,开设“校长信箱”,举行“校领导晚餐”“校领导调研”广开言路,畅通师生反馈渠道;完成住宿书院(学生宿舍)二期建设项目建设,解决新生住宿燃眉之急;对接企业和就业单位,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指引学生更好升学就业;有序推进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进一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及时落实教职工重病理赔及医疗保险,有效缓解教职工经济压力;新增婚育慰问等走访活动,举办健步、书法、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多举措送温暖聚人心;积极开展建校四十周年校友笑脸祝福视频等主题校友活动,各界校友设立奖学金捐资赠物,促进多方资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积极跟进教代会提案,目前已完成提案21份,充分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权利。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310项,已完成261项,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的强大动力。

老师们、同学们,以上是对学校2021年各项工作的简要报告。回首过往一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面临许多挑战,但仍自信从容,迎难而上。学校往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大家齐心协力推动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过去一年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2021年中到汕大工作后,我经常到各个学院、各个部门与老师、同学们沟通交流,给同学们讲党课,也给老师们做讲座。学校的发展是由每一个汕大人的努力累积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我希望从具体的团队、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人与事中去了解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了解老师、同学们的具体需求。我们在过去四十年打下了坚实发展基础,但也积累了不少新旧矛盾,科研经费不多,学科优势不均,师资力量不够,育人特色不显,规模体量不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短期提升与长期谋划的平衡,办学质量与办学速度的协调,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融合,都是我们面临的压力。

不久前揭晓的2021汉语盘点把“元宇宙”评为最热“国际词”,我在最近的采访中也有提及。其实“元宇宙”不算一个新概念,我们耳熟能详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是构成元宇宙框架的要素。元宇宙时代,万物都在瞬息变化,时代在变,教育在变,大学也在变。汕头大学发展到现在进入第41个年头了,四十不惑,如何快速识变求变,大家的头脑必须清楚。上周李希书记到东校区调研,寄语汕头大学要抓住机遇,向着“双一流”大学目标奋力迈进。2022年是新开端,也是关键点,开局即是决战,决战务必决胜。今天借总结大会的机会。我提出几点要求,与老师、同学们共勉。

第一,要善于思考,围绕学生发展践行大学使命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促进专业交叉融合;以科教融合为引领,推动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发挥导师引领作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切实做到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和未来学校多校区办学趋势,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持之以恒提升信息素养,守正创新重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开拓视野思维,朝着培养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师”目标不断进发。

第二、要精于交叉,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大学水平

紧抓高水平大学建设契机,对接新一轮提升计划要求,遴选建设攀峰学科,培育一流学科,全面推进“学科跃升计划”,做强理工医优势学科,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以主干学科为核心、基础学科和支撑学科共同发展的均衡布局。

聚焦国际原始创新研究前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利用未来多校区办学格局,突破学科壁垒藩篱,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第三、要敢于突破,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大学创新

要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优化学校重要科研方向布局,构建原始创新策源体系;支持优势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国内国外两个循环不断激发科研内驱力。加强军民融合和军民两用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成果培育,力争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第四、要广于纳才,筑牢人才基础展现大学智慧

要进一步深化人才队伍的“引、育、稳”工作,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着力于破除“五唯”的人才评价方式,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能动性和学术潜力;院系要主动谋划,注重团队培养,深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育关联度;强化学术资源整合,搭建学术合作平台,拓展校内校外、不同院系之间资源共享,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做到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切实打造人才蓄水池,释放人才新动能。

第五、要勤于协同,聚焦社会服务彰显大学担当

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协同共生。要结合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及粤东产业需求,增强学科专业设置快速响应能力,加快培养“双十”产业需求人才;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校地校企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提升附属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区域医疗高地建设。开展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行动,帮扶汕头市、肇庆市德庆县基础教育,助力粤东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发挥人文学科特色,办好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在新校区规划建设潮汕文化博物馆,挖掘保护华侨特色历史文化,推动国际学院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感召力,写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助力汕头建设活力特区,和美侨乡。

 

老师们,同学们,毛主席说,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准了的事,就等不得、慢不得、犹豫不得。身处学校办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谁能抢抓机遇,谁能取得突破,谁能实现倍增,谁就是汕大的栋梁功臣,这是期望,也是承诺。马上就是农历虎年了,衷心希望各位在新的一年里,干事虎虎生风,行动如虎添翼,处处卧虎藏龙,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视野,更有力度的创新,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再谱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再与汕头、广东、国家谋求共发展。功不唐捐终入海,倍道而进向未来!

最后,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谢谢!

 

 

 


上一条:汕头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试行)